(十一)礼起源多元说
陈戍国先生云:“鄙意:不妨做礼的多元论者。和古史一样,礼制也是层累地造成的,但礼制绝不是虚构的。”此说主张礼的起源乃多元。关于礼起源的时代,学者或从考古学角度,或从历史学角度进行了各自的分析。迄今为止,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说法:(一)起源于龙山时代考古学界对于礼制起源的探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陈戍国先生云:“鄙意:不妨做礼的多元论者。和古史一样,礼制也是层累地造成的,但礼制绝不是虚构的。”此说主张礼的起源乃多元。
关于礼起源的时代,学者或从考古学角度,或从历史学角度进行了各自的分析。迄今为止,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说法:
(一)起源于龙山时代
考古学界对于礼制起源的探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随着一大批礼器与礼仪性建筑的发现,许多学者开始重新思考礼制起源、文明起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礼制的形成是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文明起源的标志就是礼制的形成。二,从考古学角度考察礼制的物化表现,如祭祀遗址、墓葬、礼仪性建筑基址、礼器等,从而探求史前时期权力体制的形成和社会分层的出现,并考察礼制的具体形成过程。
对龙山时代礼制的阐述,始于1989年发表的高炜的《龙山时代的礼制》一文。高先生通过对墓葬形制大小、棺椁葬具、随葬品、礼器等文化要素的考察,明确提出礼制产生于龙山时代。另外,他还在《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等论文中对山西陶寺文化所反映的礼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陈剩勇先生对良渚文化的祭祀遗存、玉器等作了详细的考察,他认为早在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礼或礼制已经萌生,并且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成为兼具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礼仪体系。林华东先生通过分析良渚文化出土的三叉形饰和“皇”的关系,认为良渚文化已经出现了礼制。吴汝祚先生也有相同的认识,他认为良渚文化“大墓中常有制作精致的大量玉器随葬,这些玉器,是以壁、琮、钺为主体的成组玉礼器,成组玉礼器的出现,表明已有了礼制”。另,汪遵国、王明达等学者皆持有相同的看法。
郭大顺先生通过考察红山文化的具体文化内涵,认为红山文化已经具有礼制的早期形态。
杨志刚先生认为,“中国的礼大致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这一段时间里”,依据是“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和辽西、燕山地区,有许多时代属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的重要遗址,都发现了礼的踪迹,即已出现了‘礼制’、‘礼仪’、‘礼器’”。
(二)起源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关于礼制的起源,学界或根据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如俞伟超、高明先生认为,礼制萌芽于二里头文化时期。邹衡、徐自强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礼制。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尽管学界尚有不同认识,但学界多赞成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另有学者从历史学角度以历史学语言来论述礼制的起源时期。陈剩勇先生认为,“礼在尧舜时代已初露端倪,但礼真正成为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一代王朝之政教法度、朝章国典,则无论从历史文献记载还是从田野考古资料看,都是伴随着中国第一王朝即夏朝的崛起而诞生的。”
章全才先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随着国家形成而最终完成的”,具体时间在夏王朝。
此外,也有学者主张礼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或氏族制末期,如杨宽先生等人即持此说(已见上文,此处从略)。也有学者认为,礼制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龙山时代是礼制的形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