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保特拉吃”社会制度
此说以杨向奎先生为代表。杨向奎先生通过考察民族学和民俗学上的材料,认为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礼具体起源于一种“保特拉吃”的社会制度。所谓“保特拉吃”,是西方人类学家、民族学家Boas、Frazer、Barbeau、Mauss等人研究原始人类的交换与馈赠现象时提出的。这种社会制度,“应给予者必须给予,应接受者必须接受,而
此说以杨向奎先生为代表。杨向奎先生通过考察民族学和民俗学上的材料,认为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礼具体起源于一种“保特拉吃”的社会制度。所谓“保特拉吃”,是西方人类学家、民族学家Boas、Frazer、Barbeau、Mauss等人研究原始人类的交换与馈赠现象时提出的。这种社会制度,“应给予者必须给予,应接受者必须接受,而接受者经过相当时间后,必须予原来的赠与者以相应回赠。而这一切均需在盛大的节日或公共宴会之上举行。在这种典礼、宴会之内,一方面带有浓厚的宗教或巫术色彩,另一方面也有财富、技术或美术的竞赛意味。又因为此种竞赛式赠借制度是与初民的整个生活有关,所以莫斯名之曰‘竞赛式之全体赠借’”。杨向奎先生认为“这种学说(保特拉吃)是解决中国古礼的关键” ,在原始社会,礼尚往来的礼品交换实质上是货物的交易行为;在封建社会初期,货物的交易行为还带有浓厚的礼仪性质;西周时的周公,春秋时的孔子,皆顺因往日的礼俗而加工;经过周公的加工,减少了礼仪中的商业性质;经过孔子的加工,去掉了礼仪中的商业性质。
运用现代人类学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中国上古的历史,很富有启发性,但是一方面它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用现代的部落种族还保留的风俗习惯等文化来解释中国的上古史,把现代社会“空间的距离”来转化为“古今时间”历史的差异,它忽略了文明演进的多样性,多多少少有点削足适履,杨先生的理论势必引起学者的质疑。杨华先生在《先秦礼乐文化》中明确提出:“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上的等级礼制是与商品交易的价格尺度势不两立的,不可能进行公平的‘礼尚往来’。……世界其它民族的很多地方都盛行potlatch的原始交换风俗,且远远较中国更为典型,为什么惟独只有中国古代形成了等级严格的礼乐制度?……这些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怀疑用‘potlatch’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礼制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