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共赏

(三)礼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礼和俗之间的关系,如《慎子·逸文》云:“礼从俗。”近代以来,随着学界对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方法日渐熟悉并用于史学研究,礼源于俗的看法开始盛行。该说以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献记载等立论,为礼制起源诸说中影响较大的一宗。近人刘师培、柳诒征、李安宅等皆

admin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礼和俗之间的关系,如《慎子·逸文》云:“礼从俗。”近代以来,随着学界对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方法日渐熟悉并用于史学研究,礼源于俗的看法开始盛行。该说以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献记载等立论,为礼制起源诸说中影响较大的一宗。近人刘师培、柳诒征、李安宅等皆申赞此说。现代学者杨宽、钱玄、彭林等学者也赞同此说,并撰文作了论述。

黄遵宪论及习俗与礼的起源时说:“礼也者,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因人情而为之者也。人情者何?习惯也。川岳风区,风气间阻,此因其所习,彼亦因其所习,日增月益,各行其道,至于一成而不可易,而礼与俗皆出于其中。”

刘师培《古政原始论》通过考察冠、婚、丧、祭等礼后称:“观此四端,足证上古之时礼源于俗。”

柳诒征在《中国礼俗史发凡》中论及礼的起源时说:“究其实,则礼所由起,皆邃古之遗俗。后之圣哲,因袭整齐,从宜从俗,为之节文差等,非由天降地出,或以少数人之私意,强群众以从事也。”又谓:“礼非尽循俗也,俗之甚弊,不可不革,而又不能尽革者,则有礼以适其情而为之坊”,“是则缘俗制礼,以礼移俗微眇之意也。”

李安宅先生在《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之研究》一书中论述礼和原始风俗的关系

中国的礼字,好象包括“民风”“民仪”“制度”“仪式”和“政令”等等。……根据社会学的研究,一切民风都是起源于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某种应付方法显得有效,即被大伙数自然无意识地采用,变成群众现象,那就是变成民风。等到民风得到群众的自觉,以为那是有关全体之福利的时候,它就变成民仪。直到民仪这东西加上具体的结构和肩架,它就变成制度。

杨宽先生对此观点论述颇详,影响也很大。他指出,我国古代的礼起源于氏族制末期的习惯;在氏族制时期,人们有一套传统的习惯,作为全体氏族成员在生产、生活内各个领域内遵守的规范,等到贵族阶级和国家产生,贵族们利用其中某些习惯加以改造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礼,作为稳定阶级秩序和加强统治的一种制度和手段。杨先生还对各种礼仪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在学界有着较大影响。

钱玄先生《三礼通论》也有相同的表述,他认为:

在原始社会,经过长时期实践,逐步固定形成一套仪节,其后又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利用礼的一部分,作为推行政治的工具,故曰“礼,政之舆也。”(《左传·襄公二十年》)于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造制定,以符合统治者的要求。礼的内容也由祭祀鬼神,而扩大到人的一切行为准则,由简单而复杂。

彭林先生《从俗到礼》一文从文献和考古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从俗与礼的关系,认为远古时代出现的某些风俗,是礼的物质形式的直接来源;儒家对这些风俗进行了整理,并赋予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使之出现了质的飞越。

另外,阎步克先生在其《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从中国传统士大夫政治角度申述此说:“乡俗则构成了礼的古老渊源。……就是说,后来称为礼的的那些东西源于早期的传统习俗。这样一点,就深刻响了礼的性质”。基于此点,阎先生认为,“由于礼俗分化和礼来源于俗,使得礼制并没有达到法制的那种分化的程度”,“我们认定礼是在分化程度方面居于‘俗’、‘法’之间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近年来撰文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姚伟钧、蔡烽、王晓锋等学者。

也有学者对礼源于俗的观点以及研究方法予以质疑,如陈剩勇先生说:“就古礼研究而言,恐怕没有什么比把‘礼’混同于风俗习惯或以初民社会的习俗与之相比照的危害更大的了。……把礼与风俗习惯等而视之,显然是不妥当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