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
此说影响很大,王国维、刘师培、郭沫若、杜国庠等人皆持此说。该说立论依据主要有二:其一,根据古文字“礼”的构形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和诠释。其二,运用考古学上的墓葬、祭祀遗存等立论,认为祭祀是最原始、最狭义的礼,早期的祭祀礼节是古礼的来源,其它如冠礼、婚礼、丧礼等皆导源于它或包括在祭礼之中。王国维先生根
此说影响很大,王国维、刘师培、郭沫若、杜国庠等人皆持此说。该说立论依据主要有二:其一,根据古文字“礼”的构形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和诠释。其二,运用考古学上的墓葬、祭祀遗存等立论,认为祭祀是最原始、最狭义的礼,早期的祭祀礼节是古礼的来源,其它如冠礼、婚礼、丧礼等皆导源于它或包括在祭礼之中。
王国维先生根据甲骨文礼字构形首作发覆,他在《释礼》一文中解释甲骨文礼字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豊,行礼之器。’其说古矣。……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郭沫若先生也根据礼字构形认为祭祀是吉、凶、军、宾、嘉诸礼之源,“大概礼之起,起于事神,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刘师培《礼俗原始论》说:“古代礼制悉赅于祭礼之中,舍祭礼而外,固无所谓礼制也。”杜国庠先生认为:“‘礼’这个名词,最初就是用来称呼祭神的仪式,后来才普遍地用于一般的仪式。”姜亮夫先生也赞同此说。有些学者对甲骨文、金文中的礼字的字形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王国维先生的解读有问题,主张礼字的初形并非从豆,而是从壴从珏,壴是一种鼓的名称。对此,林澐先生辨之甚详。郑杰祥先生进而认为,古文字礼字的字形,“即古人在鼓乐声中以玉来祭享天地鬼神之状”。
许顺湛先生从考古学角度对礼制起源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考察了大量的考古墓葬、祭祀遗存,进而讨论礼制起源问题,认为礼制源于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密不可分。何炳棣先生在《原礼》一文中指出,祭祀作为氏族部落最重要的集体活动,培养了全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使人们明了是非善恶等道德价值和长幼尊卑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问题;因此,祭祀与伦理道德一开始就是牢不可分的,于礼的起源情形而言也是如此。他认为,最原始最狭义的礼就是祭祀的仪节。何先生还考察了考古发掘出土的陶、石祖以及殷商甲骨卜辞所记载的周祭制度等,进而推论礼起源于史前的祖先崇拜。另外,近年来有学者从原始宗教的角度论述宗教崇拜和礼的起源问题,认为原始宗教内部孕育着礼的萌芽,并决定了礼的内涵、构架以及基本特征。
礼起源于宗教祭祀说影响甚大,另如杨华、王炜民、谢瑞芳、刘宗迪、金尚理、谢谦、柳青、乔伟等学者皆赞同此说。